欢迎,客人 | 注册 | 登录 | 忘记密码? | 人人主页 | 新浪微博 | English

热门专业

会计 | 金融 | MBA | EE | 生物 | 机械 | 计算机 | 环境 | 化学 | 物流 | 国贸 | 更多 
当前位置:主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返回上一页

90后成留学主力军 六成人想去美国读书

发布日期:2016-07-02 14:46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 求学于美国西岸的舒夷白在三年间收获了知识、自信、创造力、领导力等等,而已经毕业于美国东岸的顶级研究型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王林,则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概括自己的留学收获与感受,“收获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大的收获在于长了不少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90后成留学主力军 六成人想去美国读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7日 07:30   《小康》杂志微博

http://edu.sina.com.cn/a/2012-08-07/0730217916.shtml  
留学(微博)大调查:到国外学什么?

  宿舍里,中国学生围在一起打麻将;在禁烟宿舍里,很多中国学生聚在一起抽中国烟;派对舞会上,女学生身着修长的露肩礼服,脚踩缀满水钻的细高跟鞋,膝盖微微地弯曲着……

  “不知身在何方”,由美国女孩、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专业研究生黛西·霍尔多夫拍摄的这组照片在今年美国大学生摄影年赛中获奖,却给不少中国家庭带来震动。真实的留学生活,都是这样吗?在海外的留学生虽然有“数量”上的保证,但谁能来确保他们的留洋“质量”呢?

  当下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留学教育已成为传统教育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人才输出端口,无论最终被贴上了“人才”标签的留学生选择哪个出口,从“走出国门”到“走出国外大学校门”的每一步,他们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始终是: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十八岁出国最合适

  39.1%的受访者认为出国留学最佳时段在“大学本科阶段”,20.8%的受访者认为在“高中阶段”

  “他们被扔到这样一个文化融合氛围并不理想的地方。在这里,通向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不多。”黛西曾对中国媒体记者坦言,通过“不知身在何方”那组照片,她试图表达的是,那些中国学生即使身处俄亥俄的雅典小城,却仍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在她看来,那些学生并未完全适应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更倾向于中国式生活,但又不可避免地被这些经历改变,于是游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经验和美国小镇没有约束的生活中。

  在这位美国女孩的眼中,中国很多父母为儿女留学花高价,希望儿女学有所成,前途无量,但这些孩子们被迫学习异国文化,从父母那里感到的压力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

  本科生尚且需要面对这样的压力,留学大军中年龄层次、文化水平更低一些的高中生、初中生,或者是小学生呢?他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尴尬?

  “刚到美国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睁开眼睛,都会特别疑惑地问自己,我到底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的爸爸妈妈哪里去了?”去年3月,17岁的张晨还坐在武汉市的一所重点中学里上课、读书,而半年以后,他竟在“不知不觉”中坐到了大洋彼岸的课堂里,而这一切,都是父母为帮他避开高考(微博)这座独木桥而“积极运作”的结果。

  出国留学的最佳学龄段应该是在什么时候?

  2012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39.1%的受访者认为出国留学的最佳时段是在“大学本科阶段”,20.8%的受访者认为是在“高中阶段”,17.3%的受访者认为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10.3%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初中阶段”,8.7%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小学阶段”,而仅有3.7%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博士研究生阶段”。

  《小康》调查同时也在新浪网推出,在受访者群体更为年轻化的网络调查中,选择“大学本科阶段”的同样最多,占比36.1%;但略有不同的是,选择“小学阶段”的排到了第二位,占比“高达”22.3%;接下来依次是“高中阶段”(18.7%)、“硕士研究生阶段”(12.1%)、“初中阶段”(8.8%)和“博士研究生阶段”(1.9%)。——可见,在年轻人的观念中,留学还是“要趁早”的。

  天津市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孙丹接触到的学生中,小学生、初中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的目标都是直指留学,“在年轻的父母看来,留学是下一代孩子们的必经之路,所以要早作打算。”

  7月初,全球中国联接第四届亚洲峰会在北京大学(微博)举行,在“高等教育体制及其创新”小组讨论中,Zinch中国区总经理黄莹表示,她从Zinch的业务中发现了两个趋势,一是根据官方统计,在中国 “想要赴海外学习的人”数量在以每年25%的速度快速增长;二是这一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定居于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外籍专家和节目顾问莫大伟也发现,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微博)认为“钱可以解决所有事情”,因为不想让孩子辛苦地“参加高考”,便花很多钱让孩子上特殊高中或者干脆去美国读高中以便提前适应美国的教育体系。

  对于这种做法,刚刚出版了《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一书的北京林业大学(微博)副教授路军却并不完全赞同,“不少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在一个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体系里面挣扎,既然大学要到国外去上,就不如早一点融入西方社会,可能孩子的成长会更自由、快乐,身心发展会更健康。这就忽略了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如果孩子年龄小,中国文化根基还没有打牢,自我认同、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还没有定型,就突然进入另一种社会模式,他可能很快就会被西方文化全面洗礼,进而导致自我认同的尴尬,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一种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路军举电影《李小龙》中的一个场景为例:李小龙获得了美国国籍,找了一个美国女友,但是他的准丈母娘不接纳他,他很生气、不解,他女朋友的母亲解释道:“You are the U.S.A. citizen, but you are not American。”(你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但你不是美国人。)

  “很小就走出国门,去国外留学的孩子,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人们把一部分留学生称作‘banana(香蕉)’,黄皮白心,他的外貌是黄种人的,而内心、价值观、行为方式却完全被西方社会同化,这属于一种严重的文化放逐,是个人的尴尬,把他们送出去的家庭也会面临尴尬。”在路军看来,哪个学龄段最适宜出国留学,不能简单地仅从教育本身来看,还得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赞同大部分人的观点,在本科阶段出国留学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十八九岁的孩子的中国文化根基比较牢固了,对文化的断裂危险就会大大降低。”

  名片上印着“让900所海外名校找到你”的黄莹,在Zinch中国所做的工作是帮助海外的学校,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学生。因为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多海外学校欢迎中国学生去他们那里学习,但却不知道如何吸引中国学生。

  在“寻找学生”的过程中,黄莹接触了不少年龄在40岁左右、有不错的经济能力的家长。他们也认为孩子越早出国,适应能力就会越强,而且提前去国外读高中,进入排名比较靠前、名气比较大的高校的几率会大大增加。黄莹告诉《小康》记者,这些虽然都是事实,但她还是建议本科阶段再出去留学,因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非常值得学习,“如果准备提前出国,孩子年龄较小,就要综合考虑孩子的性格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程度,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留学时间稍晚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选择合适的留学生活。”

  六成人想去美国读书

  “周围到处都是好机会,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我和我最感兴趣的?”

  两年前,《小康》杂志曾收到一封“斯坦福来信”(详见2010年9月1日出版的《小康》杂志“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栏目),来信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年级学生舒夷白。2008年秋天,当时在清华大学(微博)读大一的她决定申请美国大学2009年秋季的本科入学,最终她被位于加州,与哈佛、耶鲁齐名的私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了。她说,那一年,她的视野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被改变了。

  现在,舒夷白已经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了,攻读经济学位所需要的180个学分,已经基本修满。之后,她可以申请毕业,也可以留在学校再多学几门课程。回顾三年来的留学生活,这位从小到大一直都很优秀的女孩说,她最大的体会是:在国外要独自面对、处理很多事情。尤其在美国的高校里,几乎周围的所有人都会鼓励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那是一种鼓励自信、鼓励创造力的文化,即便是你眼中、心目中的‘大人物’,也乐意真诚、平等地和你交流,很开放,也很包容,人与人之间也比较容易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在这种与中国“谦虚、低调”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舒夷白也独自面对过一些相当难迈过的“坎”。在她看来,语言和文化都不是她最在乎的,“这些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并不难克服。”舒夷白说,“让我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是,我的周围到处都是好机会,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我和我最感兴趣的?”

  舒夷白眼中的“好机会”,有的是学习方面的,更多的是社会实践方面的。现在的她,正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地在做一个教育类的项目,“去年我有过和其他人合作类似项目的经历,今年恰好有一个斯坦福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支持的项目,我就申请下来了。” 舒夷白想让准备留学的中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提前了解美国大学的文化。

  斯坦福的讨论课让舒夷白获益很多,因为体验过中美两种教育体系下完全不同的课堂环境,舒夷白更希望把美国课堂那种需要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品质带给中国的学生,所以通过这个项目,中国学生可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两周的体验。当然,在宣传、招生、教学等一系列过程中,舒夷白也并非“独立”完成,她需要合作,“我得到了系主任的支持,又请了大一时给我上人文课的一些老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这个项目。”而在做这个项目时,她同时又体验到了什么是所谓的“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并不是要求你成为一个团队中最耀眼的人物,你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和其他人也合作得非常好,也是一种领导能力。”舒夷白说。

  求学于美国西岸的舒夷白在三年间收获了知识、自信、创造力、领导力等等,而已经毕业于美国东岸的顶级研究型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王林,则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概括自己的留学收获与感受,“收获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大的收获在于长了不少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或许,这些留学生们的学有所获与学有所成,就是吸引更多后来者走上留学之路的原因之一。《小康》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认为,最理想的接受教育的地点是在国外。而排在“中国人最心仪的十大出国留学地点”首位的则是美国(63.9%);排在第二位的英国(37.2%)则比美国少了26.7个百分点;排在第三位的是加拿大(25.1%);紧随其后的是亚洲国家新加坡(23.1%);澳大利亚(20.1%)、德国(18.9%)、法国(12.8%)、日本(12.2%)、韩国(7.6%)、新西兰(7.3%)则分别排在第五至十位。

  王林现在的身份是志远天翔留学咨询公司总经理,据他介绍,请他们公司帮忙留学申请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想去美国,想去英国、加拿大留学的则各占20%左右。“这三个国家的几所顶尖学校的门槛,都还比较高,想去加拿大的人多是因为加拿大不仅教育质量不错,而且移民(微博)相对容易,尤其欢迎高学历人才;选择新加坡可以离家稍近一些;澳大利亚对入学的把关不是特别严格,属于比较容易申请的;德国则是在学费方面比较有优势,基本上可以免除学费,只是需要考德语;选择去法国的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要学法语的,一种是想读商学院(微博)的,因为法国的商学院很不错。”王林说。

  黄莹则认为,若是《小康》调查的时间再提前几年的话,结果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早些年,去英国和澳大利亚留学的人更多一些,美国签证政策放开后,才成为了留学的热门国家,当然,美国的优势是创造性比较强,工作机会也比较多。”

  用两三年的时间选择“学什么”

  留学最钟情的三大专业: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MBA

  留学生们“情归何处”?

  在“中国人出国留学最钟情的十大专业”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是“金融工程”(35.8%),其次是“计算机科学”(27.0%),接下来依次是“MBA(只有研究生院)”(25.7%)、“经济学”(24.7%)、“信息管理”和“心理学”(均为24.3%)、“电子工程”(20.2%)、“环境与土木工程”(16.2%)、“食品与营养科学”(16.0%)、“生物医学工程”(15.4%)。

  刘星是2003年3月“偶然”去韩国读书的,从大连一所高校毕业后,她本想专心考研(微博)进入上海的一所大学。恰巧赶上韩国金乌工业大学去大连招生,刘星匆忙递交了申请,结果顺利地被录取了。“学校给的政策和条件都非常好,每学期学校会提供8000元人民币作为补助。此外,每月教授还会给1500元人民币左右,到我毕业的时候,涨到了每月四五千元。所以生活方面的问题完全不用操心,可以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刘星回忆道,“总体来说,学习的压力并不大,去韩国之前,我并没有学过韩语,学校也不要求我会,到了学校后,教授给了我三个月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生活。”

  刘星学的是高分子材料专业,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韩国教授并不会告诉学生要用哪些基础知识去完成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最终,适应了这种不一样教学的刘星,不仅在韩国完成了硕士学习,还攻下了博士学位。

  供职英语培训机构的孙丹,10年前在天津的一所高校读大一,她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想换专业,对其时的大学生来说,简直是无法实现的任务。孙丹转而前往英国,“追寻”到了自己钟情的专业。舒夷白有着和孙丹相似的经历,她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英语专业,但她却想学经济,而转到清华经管学院去读书的愿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她也直接“转学”到了美国斯坦福。

  “在国外,换专业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舒夷白向《小康》记者介绍说,“国外高校学制很灵活,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而在180分的学分里,有55分是通识课程的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去自由地选课,而非仅仅强调专业课程。”

  在斯坦福,可以到大二的时候再开始慢慢决定自己的专业选择。舒夷白说,“我有个同学,在大二的时候还很迷茫,不知道该学什么专业。她在一个假期里换了四五次专业,而且跨度特别大,从工科到社科,再到人文。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教授,让他同意你去读那个专业,就可以了,手续非常简单。学校也鼓励学生换专业,有的同学,直到大三,才基本确定了自己的专业,而这在国内高校是不可想象的。”

  留学下一步,怎么走?

  42.6%的受访者认为最理想的留学出路是回国创业

  在国外大学完成学业后,下一步,怎么走?

  面对祖国的召唤、家庭的呼唤和国外精彩世界的诱惑,留学生的内心将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比“身在何方”更需要答案的命题,因为从国外学府输出的被贴上了“人才”标签的留学生最终可以选择的出口有很多。

  《小康》调查显示,42.6%的受访者认为,在国外大学完成学业后,最理想的出路是“回国创业”,20.7%的受访者认为是“留在当地找工作”,18.4%的受访者认为是“回国找工作”,14.9%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当地创业”,还有少数受访者选择“到非留学所在国家的别国就业”或“其他”。

  经过一番挣扎、思考、选择,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王林最终选择了回国创业,“没有出过国的人,可能认为国外哪儿都好,不管是环境还是社会保障,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王林说,“国外是往上走有极限,往下走也有极限,除了乔布斯这样的人外,其他人即便特别出色,也‘不过如此’,年薪25万美金,就算是很有钱了,而特别不如意的,也有2万美金的年薪。在美国工作,刚开始会觉得比较稳定,但时间长了,就觉得发展空间不够大了。像我这样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刚毕业时能拿到五六万美金的年薪,五六年后能拿到10万美金,再过十年最多也就能拿到14万美金了,不会再高了。”王林坦言,因为语言的限制、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想在国外发展到很高的层次,困难重重。

  为了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国内也打造了不少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国家级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的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据统计,2000年首届海创周至2011年中国海创周的11年间,共有68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有32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2100多家。

  今年6月29日,第十三届海创周在大连开幕,期间共吸引到54个海外华人团体、1800多名留学人员参会,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留学人员占90%以上,携带项目近800个。截至29日,签约项目共计800项,其中合同214项,项目意向书586项,签约金额23.319亿元人民币。组委会还依托教育部和科技部资源,通过与驻外使领馆建立长期联系,组织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体归国创业,从而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开辟新途径。

  “不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回家总是快乐的”,这是海创周的主题口号,也许,这句话恰好说出了那些选择“回国创业”或者是选择“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的心声。而在对回国创业的留学生的采访中,留给《小康》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留澳硕士、大连天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根说的,“我们有信心在国内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中国人最心仪的十大出国留学地

  1   美国63.9%

  2   英国 37.2%

  3   加拿大 25.1%

  4   新加坡 23.1%

  5   澳大利亚 20.1%

  6   德国 18.9%

  7   法国 12.8%

  8   日本 12.2%

  9   韩国 7.6%

  10   新西兰 7.3%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中国人出国留学最想深造的十大专业

  1   金融工程 35.8%

  2   计算机科学 27.0%

  3   MBA 25.7%

  4   经济学 24.7%

  5   信息管理 24.3%

  5   心理学 24.3%

  7   电子工程 20.2%

  8   环境与土木工程 16.2%

  9   食品与营养科学 16.0%

  10   生物医学工程 15.4%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北京、大连报道)

  留学幼童 上一波留学幼童还要追溯到140年前,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前往美国,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图为准备出国留学的中学生们在美国大使馆前排队等候签证。

  五年前留学生主要出国读研,现在的留学生人群中,读高中和本科者已经成为主体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九零后

  七月末,澳大利亚悉尼市,Trend Micro Australia公司的会计助理林珑开始忙碌起来,她时常要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负责应付账款的支付和报销,带给她的月薪是3500澳币(约合人民币2万元)。

  林珑以留学生的身份,得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国内,则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刚刚结束了高考,正在等待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但越来越多的高中、初中生则加入了“弃考一族”的行列。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考报名人数在长达9年的迅猛增长后,已经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全国有102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高考人数首次下降,到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957万人,2011年下降至933万人,今年则再次减少18万人。

  那些远离“高考”的孩子很多选择加入留学潮流之中,即便在参加高考的人群中,也有为数众多的弃考者,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21.1%。

  从2008年开始的留学井喷潮,仍在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向上攀升。

  我为“留学”狂

  “中学出国”潮流从2002年开始渐成气候,2008年以后开始爆炸式增长。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林珑,在2003年夏天参加了一个留学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巡游美国高校,她立即被吸引住了:“你在校园闭上眼睛嗅一嗅那里的味道,太不一样了。”

  当年的九月份,林珑升到了高二。他们这个年级有二十个班,要面对的是“科目分班”的挣扎,根据个人特长,所有班级都会被打乱,以高考加试科目的不同,重新划分为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班级。

  从那一刻起,林珑和她的同学们就将与大学的专业录取、未来的职业取向乃至人生规划对号入座,紧张的情绪在学校的各个班级里窜动。“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有那么一部分家长,在为孩子报考“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就做好了出国的打算。林珑发现身边一些同学开始更专注于英语的学习,而她书包和枕边必备的书,也变成了被称为“红宝书”的新东方雅思(微博)词汇。

  这种氛围给从小在武汉长大的林珑相当大的压力。“如果不是来到深圳外国语学校,我出国的念头恐怕不会那么强烈。”林珑说。她当时对出国还是留下继续读高中都没有概念。但林珑的妈妈却认为,只要出国上学,竞争就相对没那么激烈,考上名牌学府的机会也会大一些。

  林珑其实最想去美国,但“9·11事件”之后,美国签证非常难办。最后她选择了相对容易的澳洲。踏入澳大利亚的校园,林珑很快就适应了,“没有那么多的死记硬背的政治历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选什么高考就考什么。”

  “现在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美国最大升学网站Zinch中国区总经理黄莹说。

  在率先富起来的北上广地区这种趋势从2008年以后越发显现。

  北京著名中学聚集的海淀区,地铁里遍布着留学广告。留学机构新航道的咨询室每天都络绎不绝。“留学机构多如牛毛,这个市场现在太火了。”新航道留学服务中心市场总监黄尚对记者形容道,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国内共有419家正规合法留学中介机构,而没有登记在册的则更多。

  前不久,一位刚高考完准备出国的学生在新航道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这个学生说:“高考完了以后再考虑去外国,需要准备的东西会很多,何况现在我要读大学了。如果我初中就开始准备,高一就出去的话,就没有那么困难,读起来会更容易,包括后面考SAT(美国高考)。”黄尚理解学生说的这一点,据他了解,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很多学生高一就开始准备SAT考试。“早一点把这个分数拿下来,中途就可以有更多选择。”黄尚说,来这里咨询留学的最小年纪的是初中,而且初中和高中的比例都在逐年上升。

  一份《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目前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占到我国总留学人数的22.6%。而初中、小学阶段的留学潮也正在兴起,全国有400所公立高中成立了国际部或国际班,仅北京就有97所公立高中获批办国际教育。

  从学生到学校,都在寻找西方留学的机会。

  大部分留学生的目标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以上5个国家的留学人员约占在外留学人员总数的74%。

  随着中国留学人数的连年走高,各国都看到了教育出口产业这块巨大的蛋糕。年初,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发布官方消息,宣布从今年起正式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并在其官方网站明确列出了对中国内地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这分数线基本与内地各省份去年的“一本线”持平。新西兰的梅西大学也从2012年7月起,开始接受国内高考成绩,考生可以直接申请本科进行留学深造。之前,新西兰的大学很少直接录取中国高中毕业生,一般要求学生在进入大学就读本科课程前修读预科1年,达到大学所要求的标准后,再正式开始3年本科阶段学习。一般的中国学生需要在中国完成一年大学以后,才能就读于新西兰的大学一年级。

  中国学生留学潮甚至伴随了中国第三波移民潮。不同于第一波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波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第三波移民潮正悄然兴起,其主力转移到了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上。为避免把孩子孤身扔在海外,他们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监护下完成学业,举家移民成了这些新富家庭的新选择。

  留学狂潮,方兴未艾!

  九零后留学“主力军”

  1992年出生在广西北海的苏相静,小学毕业后就被家长送到美国留学(微博)

  苏相静的父母认为他小学毕业,对大部分中文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因此希望他在美国读书,能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和在以后拥有更好的创业机会。苏相静现在仍和小学同学们在QQ上保有联络,更多的时候他敲出的是英文字母。

  “中学出国是一个大趋势,同学之间都会互相影响。”1993年出生的广州女生封潇潇,在初中读的是国际学校,同学们都打算出国留学。但她自己认为,出国留学最大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由于不喜被约束,封潇潇在国内上学并不快乐。上初中后,她通过各种电影、书、杂志了解到国外的生活,认为国外更加自由,有更多的选择,可以真正去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从北到南,199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正在成为留学的“主力军”。

  据美国官方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2005至2006学年,中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至2011学年,则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九零后。

  “这种年轻化趋势不仅与政策相关,还与现今家长的观念有关。”黄尚说,“早期的时候家长觉得放出去不是很放心,但现在小孩子接触的东西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他们的独立性比我们会强很多。”

  2010年,在国内读完高一的封潇潇去了美国波士顿的高中,学校对学生独立的要求比她想象要高出很多,一开始她觉得很不习惯,不知所措。“国外的高中其实跟大学有点类似,没有班级,没有所谓的整体,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封潇潇举例说,“比如高中时候的选课,你必须自己去请教老师或学姐学长,怎样选修会比较好、对时间的分配和将来大学的考取更有利,你要自己设计分配时间表,给自己留出吃午饭的时间和写作业的时间。”

  在美国上高三的封潇潇选修了一门英文文学课。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们看黑白无声电影,然后让学生选取一个片段或场景,分析画面和人物的动作神态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封潇潇首先要试图理解老师的意思,接着要搞明白老师想要的是什么,再做分析。这需要一种双重的理解。她为此经常在宿舍苦读英语,买英文名著研究到深夜。

  国外求学,其实并不轻松,尤其是对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英文媒体近年来对留学生中的“中国圈子”多有报道,反映的正是因为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带来的孤独,导致部分留学生更加封闭。

  但反过来,这种环境也迫使一些中学生更早的独立。

  今年6月份,封潇潇顺利毕业,考取了洛杉矶一家她理想中的大学。如果再让封潇潇选择,她还会出国,并且会选择在初三的时候出国。她和自己的初中老师都认为,出国比较好的时间是初二或初三。“因为我高一过去,在国外就要读高二,然后第二年就是高三,要考大学了,给我准备和适应的时间太不充裕了。”在美国,高中分为四个年级,也就是国内的“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这样推算下来,如果能在国外完成高中的全过程,会对适应生活、学习和考大学都有比较好的帮助。”

  黄尚对此表示认同。通过多年对留学领域的研究,他认为13岁到17岁这个高中毕业前的年龄阶段,学生适应国外生活会更容易。“因为还没有完全接受中国的文化背景教育,但是高中以后就不同了,那时候再过去就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西交流 求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夷白在三年间收获了知识、自信、创造力、领导力等等。她今年申请了一个斯坦福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支持的项目,招收中国学生到斯坦福大学进行两周的体验。

  成本与“就业”的性价比

  可是,也有人抱着不同的意见,即将于澳洲麦考瑞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留学生赵亿认为,学习并不是最大的困难,真正的考验是从大学毕业后开始。

  一直有移民打算的赵亿面临的问题是担心找不到工作和拿不到身份。从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本科毕业后,赵亿选择到澳洲的麦考瑞大学学习会计,在麦考瑞大学,每天的工作量都是高考的10倍。

  澳洲的移民政策是EOI,即政府挑选制度。最低申请分数是60分,条件是需要个人读完政府指定专业,比如会计、护理,需要雅思成绩4个7分,且年龄在25岁到32岁之间。“但并不是60分就能拿身份,政府从排名给配额,今年的会计配额是1万人左右,然后择高分给身份。”

  如果想要拿到高分,赵亿必须要有当地工作经验或达到雅思4个8分——英语母语也只有2%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分数。但她无法放弃,仅仅两年间,赵亿的留学费用就达55万元人民币,用其父母的比喻是“倾其所有”。据多家留学中介公司计算,培养一个孩子在国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学业,至少需要两三百万元人民币的投入。

  如果孩子拿不到奖学金,即便是一个殷实的中产之家,亦会感到吃力。

  赵亿不想给家里再添负担,她的规划是先考雅思,再尝试找一个和会计相关的工作,起点低也没有关系。她身边从高中就开始留学的同学,有一部分状况与她类似,另一部分则已经打算回国了。

  “我的状况并不乐观,学弟学妹更是如此,出国并非越早越好,首先经济上是非常大的开销,而且年龄小,有依赖性,受不了孤独,很容易产生性格偏差。”今年24岁的赵亿说。随着“年轻”留学生数量的激增,问题也逐渐凸显。不少留学生父母甚至举债将孩子送出国门,而留学生们对学业毫无规划和准备,到了国外就和年龄相仿的中国学生在一起厮混,连语言关都过不了。而有的因为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甚至误入歧途。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就指出,由于国外留学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留学中介机构业务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在外留学人员安全和权益维护问题越来越凸显。截至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先后发布51个“留学预警”,针对自费出国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敏感问题、突出问题进行戒备性提示。

  “既然想学东西,就包括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黄尚说,“高中生出去就有一点困难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生活背景,起码要一年左右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圈子。但是初中生出去,半年就差不多了。”

  在招考官黄莹的定义里,到悉尼8年时间,考到雅思7分,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林珑可以贴上“成功”的标签,“在澳洲有一份工作,好处就是生活比较悠闲,能养活自己和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坏处就是父母暂时无法移民到澳洲,思乡心切。”

  但是更多的父母则正在开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夏令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开往美国的航班前,等待的人群中大多是戴着棒球帽,唱着hip-hop的九零后们。

  他们的留学之路,才刚刚开始。(特约记者 于靖园 实习记者 许多)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 院校排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